close

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,對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特殊的。這些專屬於春節的冷常識,你知道嗎?

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

1、春節從前不叫「春節」

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,而叫元旦。辛亥革命后採用公曆記年,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,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。

2、「春節」疇前不是節日

中國歷史上的「春節」一詞,不是節日,而是特指二十四骨氣中的「立春」。《後漢書·楊震傳》中有載:「春節未雨,百僚焦心,而繕修不止,誠致旱之徵也。」到南北朝時,「春節」是泛指整個春季。

3、春節有狹義、廣義之分

當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夏曆年的歲首,即夏曆正月初一。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、二十四的祭灶,一向到正月十五。

4、春節的時候(農曆正月初一)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

「最早的春節」(如1966年的1月21日)和「最遲的春節」(如1985年的2月20日)相差整一個月。

憑據曆法計算,若是陰曆不進行人為調劑的話,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「史上最晚春節」,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,為1920年和1985年。

中新社發 泱波 攝

5、春節可能過兩個

閏春節,又稱「閏正月」,從公元 1645 年利用歷理置閏制入手下手,到公元 2800 年,陰曆閏正月只産生 6 次,其年份別離是1651、2262、2357、2520、2539、2634 。

碰著這種情形,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,不外也有過兩次的。

6、大年三十也會在「二十九」

一個月沒有30天,這在陰曆中是很正常的工作。因為現行夏曆是憑據地球、月亮、太陽三者運行的天文數據來放置的,必需每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份,也就是「朔」。

而事實上,月亮從圓到缺的時候,平均周期是29.53天,放置月份的天數必須是整數,這就導致了大月、小月的出現,便會産生某個月具有30天,某個月29天的情況。

假如這個月剛好是尾月,那麼這一年(陰曆)就沒有大年三十了,大年節也就提早到了尾月二十九。

7、春節天天慶祝內容都分歧

春節固然是一個整體性的風俗,但是天天的慶賀內容卻不溝通。從初一到初七,分別是雞日、犬日、豬日、羊日、牛日、馬日和人日。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、狗、豬、羊、牛、馬,積聚了經驗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。

8、春節不只中國有

世界上除中國以外,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曆新年列為法定假期,別離是:韓國、朝鮮、越南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印尼、模里西斯、緬甸、汶萊。別的,以前的日本也過陰曆新年,但明治維新后廢除了夏曆,節日也直接搬至陽曆。

9、壓歲錢其實不是「錢」

壓歲錢其實不是「錢」,而是鑄成貨幣外形的辟邪品。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,名字叫「祟」,每一年大年節夜裡出來害人,壓祟錢就是專用來嚇走這貨的。

點圖查看下一頁

洪堅鵬 攝

10、「福」字倒貼有講求!

大門上的「福」字不克不及倒貼,在風俗傳統中,水缸、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貼福字。為了避忌在倒水和倒垃圾時把家裡的福氣倒走,便在這兩處倒貼福字,巧用「福至」來抵消「福去」。

11、最早的爆仗真的是竹子!

關於爆仗的最早靠得住記錄見於南朝梁代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:「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,謂之端月。雞鳴而起,先於庭前爆仗,以避山臊惡鬼。」其時的爆仗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,因竹子燃燒發出「噼噼叭叭」的響聲,故稱爆仗。而新年起第一件事也是爆竹。

xyz xyz xyz

點圖查看下一頁

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

今後炸藥呈現,人們將硝石、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,產生了「爆仗」。到了宋代,漢族民間起頭遍及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「編炮」(即鞭炮)。

12、正月不睬髮

「正月不理髮」是有必然科學根據的,《黃帝內經》「四氣調神大論」中認為春季應當讓頭髮散開自由發展,而不應剪斷,診察發爪可以斷重病、決存亡,但「剪發死舅舅」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啦。

13、賀年抱拳有學問

男子賀年抱拳要「左抱右」,中國傳統習慣尚左貶右,所以抱拳時要用左手包右手,此謂「吉拜」;若是右手包左手,則稱為「哀拳」,是向別人報喪或求饒時使用的手勢。女性抱拳則相反。

這些冷常識你都知道嗎?

和小夥伴一起漲姿式吧!

xyz xyz xyz

原題目:《13個關於春節的冷知識,你未必都知道!(附精彩年畫)》

編纂:楊碩

責編:楊維思



來自: http://news.sina.com.tw/article/20180216/25851676.html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xyz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anitwf04pb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